《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何帆著

注:读书笔记仅做记录,可读性较差。

作者提到快变量,慢变量,大趋势,小趋势,重点讨论了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五个变量。如果30年后再来看这些变量,肯定有一定的差距,但作者从平凡人的角度告诉我们,这些变量现在的确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从发展的边缘,到企业的进化,到城市的变迁,最后到社群的建立,作者带着我们像观察一棵树一样认识这个世界,不管这些小趋势能否影响大趋势,至少我们用更深层次的模式从更长远的维度去认识了这个世界。


◆ 两棵树

纵使百岁人生,别说历史长河,甚至比不过一颗树;3000年历史,看似遥不可及,每个人讲30年,排在一起不过短短50米。有时候我们可能高看了某些变量,有时候也可能低估了某些变量,多一分敬畏,少一分蔑视。

公冶长书院最早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论语》中只有一句话提到过公冶长,史上真有其人?

我问当地人,但没有人能告诉我确凿的答案。淳朴的山民笑着摇摇头,热情地请我品尝刚刚摘下来的栗子。我们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还不如这两棵树。这里看似安谧祥和,实则地势险要,可以西入群山、东出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棵银杏树能够历经兵燹依然保持完好,是个奇迹。我有无数个问题想问。一阵风吹来,银杏树沙沙作响,它们同情地看着我,像看一个迷路的孩子。

假如传说是真的,那么当我摩挲着这两棵银杏树粗糙的树皮时,冥冥之中,我可以和孔子的手相触。假如中国的历史以3 000年大略而计,30年算一代人,那么每一代出一位代表,只要100人就能讲完中国的历史。这100个人站成一排,也不过50米长。这100个人坐在一起,坐不满一间大一点儿的教室。每一代中只要有一个人专心讲述他们那一代30年的故事,我们就能拥有一份相当完整、生动的历史记录。


◆ 历史感

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但这也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强很多。并非看到的知识都要认同,但一定要了解,连点成线、成面,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地图,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类知识都不知道。

你认为在“朋友圈”里刷屏的文章,可能在另一个圈子里根本就没有人看。你不了解的圈子,可能其人数和影响力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 快变量和慢变量

快变量和慢变量根据相对变化速度而定。今天的气温比昨天的气温是高了还是低了,并不能准确说明明天气温的升降,这是快变量;夏天的气温高于冬天的气温,今年是这样,明年肯定也是这样,这是慢变量。慢变量是更长时间里相对固定的模式,当然就是一种趋势,这样一想似乎有点循环论证的感觉了。

先说慢变量吧。

历史是由快变量决定的,也是由慢变量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是快变量。不幸的是,信息增长的速度明显超过了真理增加的速度,于是,在信息的增量中,噪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筛选。对快变量的迷恋,让我们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只看到眼前,看不到全局。慢变量看起来没有变化,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看起来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容易忽视慢变量,但慢变量才是牵引历史进程的火车头。

我来举例说明什么是快变量,什么是慢变量。天气预报能告诉你台风即将登陆,海上会有大浪,但是,只看天气预报,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海上会有波浪。导致海上有波浪的真正原因是有月亮和太阳。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引发潮汐现象。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也就是朔日和望日,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方向相同,会产生大潮,也称朔望潮;每逢农历初八和廿二,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互相削弱,会产生小潮,也称方照潮。


◆ 5个变量

经济高速增长,民众不只是更自信、更乐观。可能更多的是变得更加极端,经济增长,自信乐观是自然现象,可是在经济增速出现抖动的时候,即使大趋势没有变,人们也会变得悲观沮丧。股市的割韭菜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和论文数量已经世界第一,但是论文引用数量并不容乐观,我们在小步快跑,但技术内核还不够健壮,这是中国基础环境所决定的。

虽然目前中国的高科技研发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的高科技应用将会快于美国。


◆ 寻找场景

并不觉得这一段描述的产业链会出现。暂不说技术层面的生态级别依赖的可行性和真实性。从老张角度,这一系列的操作真的可以普及到吗,在此之前是不是得先做教育。从消费者角度,我们真的会关注这些吗,就像现在淘宝京东物流都上链,但多数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关心。

老张也有一架无人机,但那架无人机停在蔬菜大棚里的一个“飞机库”里。需要洒药作业的时候,老张只需要在家里遥控,用手机设定参数,那架无人机就会自己装药、自己起飞、自己洒药,完成工作之后自己飞回充电桩充电。如果你要买老张的菜,可以扫他的二维码关注他的公众号,那么,你在微信上就能看到老张推送的新消息。你关注的公众号会告诉你:“今天光照时间长,西红柿会格外甜,明天早上6点菜市场见哦。”另一天,公众号会告诉你“今天老张捉虫子捉得好辛苦”,并显示老张洒了多少剂量的农药,洒的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农药。你也可以不去菜市场,直接在网上订购老张的菜。老张会用一个专门的菜篮子装你的菜,只要扫一个二维码,“咔嚓”一声,称好、洗好、择好的菜就被锁进了菜篮子,一路送到你家,你只要再扫描一下二维码,“咔嚓”一声,专供的新鲜蔬菜就到你家的餐桌上了。


“边缘”一词太棒了,时间的边缘就像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带动了短视频的崛起;空间的边缘就像极飞,带动无人机农业的崛起;认知的边缘就像得到,带动了知识付费的崛起……。这样一想,似乎就明朗了许多。

你得先从边缘开始。”因为边缘的部分是直的,更容易被识别,把这些部分找出来,拼图的轮廓就能大致呈现出来,也更容易找到中心地带部分各自的位置。


◆ 猜猜谁在敲门

用雇佣代替买卖,可能更容易促使新技术落地。一方面为使用者降低了接入成本,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技术迭代。

云迹不是把机器人卖给酒店,而是让酒店“雇用”机器人。


记得西部世界里有句话,如果你辨不清真伪,那假的又如何呢。不管将来面试的是真人还是机器人,需要看的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能解决问题,那真人和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要过分强调它们的差别,还是回归到业务本身可能更靠谱。

门铃响了。清脆的一声“叮咚”。有人在门外。猜一猜,是谁在敲门呢?


◆ 群众路线

工业革命美国找到了流水线,信息化时代中国要走群众路线。这话怎么感觉有点多余呢,中国是人口大国,只要能获得大量用户,肯定能成就一方霸业,如果能为群众赋能,那发展肯定能更加持久话,所以感觉群众路线有点虚,淘宝,微信,头条不就是这么崛起的吗?

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成功经验是找到了流水线;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最终胜出,要靠“群众路线”


这里的归纳推理很厉害,站在中国的国情上,基于高铁的发展,推理出雾霾的治理与老龄化服务,这很契合实际。这让我想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阿里腾讯都不差资源,阿里能做成淘宝、支付宝,但社交一直火不起来,腾讯做成了QQ,微信,但电商一直靠入股维持,这可能就是基因吧。

未来治理空气雾霾的最先进技术一定在中国,老年产品的生产也一定会聚集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如此快的速度进入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老龄化社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该怎么解决?


◆ 企业必死,生态永存

非常喜欢KK,前面看到去海尔化本来想说点什么,但看到这句话后发现不管说什么都很是多余。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原因是企业总想成为帝国,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


◆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与另一观点超级城市相比,我更愿意相信笔者的扩张收缩论。城市的主体依旧是人,人口总量只有那么多,人口的流动就会意味着城市的变迁,城市的主动变化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往超级城市聚居,而且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会加快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收缩。

城市不会总是扩张,有的城市已经开始收缩。表征收缩城市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城市人口下降。


◆ 谁是东莞人?

这里想到笔者前面提到的寻找边缘,有边缘那就肯定有中心,所以如果一时找不到边缘,那就先去找中心,因为中心和边缘肯定会同时存在的。

只要有中心,就能确定边界。只要有了边界,就会受到边界的束缚。


◆ DNA Café

这里对现在年轻人的刻画很真实,我们会连下楼取个快递都觉得麻烦,但是却会为了去某个地方打卡而奔波数日;我们宁愿等上几天淘宝的快递,也不愿意去逛上几分钟商场。不知不觉中我们和外面世界的距离已经被模糊了。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去逛街了,他们更像是“探索者”。他们要是买日常用品,就到楼下的超市,或是在网上下单。但是,他们会为了新奇的体验专程出来探索,然后拍照发朋友圈,


◆ 托克维尔在阿那亚

现在很多人居住在城市,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并没有变短,对门邻居一年可能也没说几句话,有时候还真有点怀恋老家农村那种社群生活,没有人去专门管理,却自发的形成了大家都乐于遵守的准则,这或许也是一种进化吧。

我理解的“托克维尔定律”是说: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社群生活,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只有当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


◆ 从云到雨

美国人似乎真是这样,它们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游行、维权和罢工,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放眼国内,除了贴吧、微博这些互联网社群能偶尔压垮服务器外,线下社群可能跳广场舞的更多吧。

“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美国人干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单枪匹马,而是喜欢组成社团。最初,当我听说美国有10万人宣誓不喝烈酒的时候,我以为是在开玩笑,没想到是真的。他们的行动宛如一个大人物穿上一身朴素的衣服,以引导民众戒除奢华。


◆ 范家小学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或许是医生,或许是老师,或许是警察。现在更多时候却是为了生计奔波,是我们忘了初衷吗?也许只是相比小时候,我们见到的世界更大了,知道职业除了医生老师和人名警察还有很多,很难说自己10年后的梦想还和现在的梦想一样。

一个男孩的理想是当棒球教练,一个女孩想当老师。


◆ 张校长

最后这一章的内容不是很认同,有些选择是因为没得选择,有些自信是因为无知。教育不止需要人性,还需要资源,如果说未来10年最好的学校会出现在农村,这可能会正确,但肯定也不会是现象级。

完 ~


文章作者: Boole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Boole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