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古典著

注:读书笔记仅做记录,可读性较差。

世界上有很多教人成功的书,可是很少有书教我们如何幸福,而幸福不正是我们所最需要的吗,读完古典老师这本书,或许我找到了怎样可以更幸福一点。

首先认识我们自己,我们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为了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变身房奴;为了获得职业安全感,每一次职业选择都战战兢兢;为了获得爱,却得到了依赖与被依赖、置换和占有的变态喜欢。

古典老师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安全感囚禁,是因为恐惧,为了战胜这种恐惧,可以将自己的恐惧放入相对“安全”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信赖的朋友,也可以是一个笔记本,同时尽量规避那些压抑、恐惧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小范围的冒险,并把历史的成功记录下来,认识到自己的突破。

看这本书会让自己变得愉悦一些,哪怕只是一点点,让我们知道,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只要我们敢于去一个有趣的人,很多快乐就会扑面而来,这稍微有点像毒鸡汤,不过在现在一个快速的社会节奏下,留点时间给自己,或许是每个人的生活必修课,紧张感的释放,就是快乐的源泉。如果要想获得持久的快乐,那就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

还记得看过的星座描述吗?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星座还挺准,又或是感觉每一个和自己都挺像,这就是不同的心智模式,这决定了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我们一直都在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当手里有一个水杯,你会做什么呢,去接杯水?打杯咖啡?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杯子本身也不重要,只有我们要杯子作为工具的需求时,杯子才有价值,不要让杯子约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都能这样主动去升级我们的心智模式,在混沌-察觉-觉醒-超越中不断迭代,我们就能拆掉原来思维里的墙,距离成功越来越近。同样,就像在职业选择中,给自己留出一点混沌,察觉的空间,或许能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读完这本书,古典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快乐的源泉是紧张感的释放对我影响颇深,同样,书中对幸福的解释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们通常觉得幸福是一种状态,就像我们经常会问别人,你幸福吗,或是被别人自己幸福吗,其实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转换力,理解这个,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就是幸福,有人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是幸福,有人觉得朝九晚五九九六的充实是幸福。幸福和物质没关系,和状态也没关系,不过是他们对世界的转换力。

除了心智模式,生活中还有有一堵很厚的墙,是秤,市场的秤,成功系统的秤,人性的秤,我们经常被这些秤压的喘不过气来。因为这些秤,让我们怀疑价格和价值到底谁更重要,让我们把感情放到了交易的天平上,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感染力,它带领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局限,升级心智模式,打造生命三脚架,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有趣、幸福的人。


◆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作者举例都是成功的案例,放在普通人来说,买房或许已经是不错的投资,以那时30万买房来说,现在或许已经超过了1000万。古典在这里举例只是想说明投资自己比投资房产更值得,如果还房贷已经要把自己掏空,每个月几乎没有剩余现金流,那就等一等。如果一个月房贷还不足收入的20%,那不妨也可以为自己增加一个房产投资策略,更何况现在一般情况下,还有住房公积金。

为什么是50万元?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元。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00元左右,应该可以购买一个约80平方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作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 职业安全感奴隶

我们都是被安全感囚禁的奴隶,这比舒适区的说法更能让人引发共鸣,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环境并不是舒适区,只是能给我们提供安全感,一旦跳出去,就会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下,更愿意做一个被困住的奴隶。

这又是一个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的人。我们往往被几个信念囚禁一生。


◆ 关于“爱”的三个误会

放把自己的付出,看成是为了获得某种回报,那就只能算是交易,喜欢,情谊都说不上,更别说是爱。这可能有点苛刻,不过现实似乎就是这样,我们经常把依赖与被依赖理解成爱,把置换理解成爱,把占有理解成爱。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发一条短信给你的女朋友,说“小红,我好爱你!”但是发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于是你开始着急,一分钟看三次手机……


◆ 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这就是用进废退原则,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识路,因为她们总会有人肉GPS,不需要认识路,久而久之,自然不认识。而且她们经常被别人贴上不需要认识路的标签,如此以来,不认识路就变得理所当然,说女司机开车马路杀手亦是如此。

有没有观察到一个好玩的现象?

在我们身边的美女,大多数都不太认路。不过,这些美女一般也不需要认路,因为她们一般有其他人接送,很少自己开车。即使要开车,她们往往也会有一个GPS,但一旦这个GPS没有电或者找不到信号,她们就彻底崩溃了!


◆ 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小范围冒险,失败了也无所谓,只是让自己知道其实还有更多的可能,虽然突破的只是一点点,带来的却是对思维、标签、禁锢的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

在安全的环境下,小范围地冒一冒险吧!这是一个对你那些“思维之墙”很好的试探,看看它们是不是只是看上去坚固,其实虚弱?


◆ 必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这里的问题太棒了。面对恐惧,触底反弹,看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看到这个案例有了一点感觉。同时想到克里斯坦森再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的破坏性创新,破局点怎么来,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失败了,新来的家伙会怎么做。

请记住问自己格鲁夫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 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从过程中体验快乐,结果什么的并不用特别在意,这有点像毒鸡汤。在这个迅速迭代的社会,如果目标不明确,随波逐流的状态,很可能会被迅速拍死在沙滩上。不过稍微换一个角度,社会节奏让很多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留点时间给自己,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快乐,何不让今天也稍微快乐一点呢。

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地投入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

无趣之人,并非无能,只是无胆。有道理,不过为什么无胆,孩子天生对这个社会是好奇的,导致无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对于父母来说,让孩子在安全区域内冒险,对孩子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成人来说,过去成长环境已经不可改变,现在又安全区域太少,冒险成本太高,要想有趣,不妨先成为一个善于发现乐趣的人,成为一个有移情、共情能力的人。

“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 第三章 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是金子总会发光?当然不是,金子只有成为金矿才有被采挖的价值,经过碾磨、冲洗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经过打磨、抛光才能真正发光,经过再次成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金子。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是金子都会发光的谎言,散落在尘粒中的金子不会发光。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 关于心智模式的几个观点

心智模式的多样性可能决定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是否能拥有有趣的生活。每一种心智模式在变化的世界上来说都是有局限性的,陷入某一种心智模式,也就无疑成为了心智模式的奴隶。

外界变化了,内心的心智模式就要改变,思维方法和心态要变化。今天这个世界,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改变。按照外界的条件变化,升级你的心智模式,就是这本书希望告诉你的东西。


◆ 拆掉思维里的墙

牛、草、猴子,分两类的时候,真的只有联系和属性两种心智模式吗?难道不会因为牛和和草都在前面吗?如果顺序变成“猴子、牛、草”,或许把猴子和牛分类在一起的刺比例会更高呢。

如果让你把“牛、草、猴子”三件事物凭第一感觉,迅速分成两个小组,试试看,你会怎么分?

东方人倾向于选择“牛、草”一组,“猴子”一组,原因是“牛会吃草”。

美国人则更加倾向于选择“牛、猴子”一组,“草”一组,原因是牛、猴子“都是动物”。


◆ 如何超越我们的心智模式

不确定这是否能让心智模式升级,毕竟用火车举例真的是太简单。不过混沌-察觉-觉醒-超越的这个过程还是挺唬人的,这几个词都会写,可如何实现呢,并没有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坐过火车?当从窗口看到对面火车动的那一瞬间,你是不是以为自己的火车走了?(不知不觉—混沌)。然后你转过头,看到另一侧窗口的站台并没有动,然后你知道,刚才的是幻觉(后知后觉—察觉)。等到下一次你看到对面火车动的时候,你能够马上意识到也许是它们在动,而不是我在走(当知当觉—醒觉)。这样的经验多了,你对面停着一辆车的时候,就会知道,一会儿对面车开的时候,也许会出现那个幻觉——先知先觉,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 独孤求败下江南

独孤求败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定义它成功还是失败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指导价值,毕竟现实不同与武侠,基本上不会有人能打败所有高手。不过这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制定人生终极目标的方向,如果目标是达到一个职位或是获得一定数量的金钱,当没有达到目标时会焦虑,当达到目标后或许会更焦虑,就这是达到目标后的失落感,就像古典老师在前面说的,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释放完了就体会不到快乐了。所以把目标定成爱、成长、超越、助人、宁静,或许能收获更多快乐。

有打败对手,才叫成功,而独孤求败却没有对手,所以他最后郁郁而终。

这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


◆ 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成功是什么,是越走越近,success这个定义简直是太妙了。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不会成功,也体会不到达到目标后那种紧张感释放的快乐,因为他都不知道往哪里走,当然不能越走越近。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似乎也可以这样解释,并不能否定为了达到期望付出的努力,只是距离太远了,感知不到与目标的越来越近,紧张感无处释放。

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 你现在就很成功

虽然有鸡汤的嫌疑,但真的很喜欢这句话。如果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那自己的天花板就一定会成为别人的地板,当然自己现在拥有的或许也可能是别人思考的天花板,我们会一直处于得到前的恐惧和得到后的空虚的焦虑之中。

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


◆ 职业选择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

趣味的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志趣。这个递进过程很有趣,兴趣可以丰富而短暂,乐趣来源于更持久的兴趣,志趣则是可能陪伴一生的存在。用下面这个比喻实在是妙,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偕老一个人。

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

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

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 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这样选择职业不后悔

选择的模式,以前知道优于前37%的就可以选择,但是从来没有细想这意味着什么,原来我们每一次选择都需要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仅做观察的空间和底线,这是进入未知领域最好的实验。

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也是一样。打破“后来”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作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 什么是一个好的职业规划

下面是关于一个好的职业规划的几个建议:

1.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6.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 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的生命

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了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个标题本来想了两个场景,第一,一杯水和半杯水的人生态度,第二,想喝什么就用水杯装什么的目的导向。但古典老师这里给出的答案让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水杯约束了生命,当需要装水的时候,水杯是一个工具,但更多时候,不要让水杯成为自己探索更多可能的枷锁。

在2006年的一次职业规划师的交流会上,我问了在座所有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

有人说应该去装水,有人说应该分享给别人,有人说应该分析自己,用最好的方式来利用水……

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一个人手里拿着水杯,他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有什么必然关系?


◆ IMPOSSIBLE和I’MPOSSIBLE:你离成功只差一点

漂泊者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航行者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局的差异显而易见。面对困难,不是只有战胜和逃避两种可能,不妨静下来思考,这是我离成功更近一步的优选道路吗?

航行者最终能走出去很远很远,穿过那些风暴,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漂泊者则被梦想诅咒,一辈子胡乱漂泊在海上。

IMPOSSIBLE和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 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每个人做事都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让做一件事变得心安理得,而这个理由到底能不能站住脚并不重要。所以当让别人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说一个理由,这样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做坏事的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故事,这让他们做坏事的时候心安理得。


这种非常可怕,受害者天堂的人乐于在你面前给自己一刀,然后让你为这一刀负责,如果不负责,那就再加一刀。这和常说的道德绑架还不同,反而有点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性特点,我恨你,但别离开我。

看到了吗?受害者母亲先是插自己一刀,然后要求女儿为这一刀负责。如果稍有迟疑,就再给自己来一刀——不信你不听!这就是受害者最高级的“葵花宝典”。


◆ 第七章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父母通常是一个孩子生命路上最大的助力,他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眼睛和参考标准,让孩子的成长事半功倍,但如果孩子只是在过着父母写好的剧本,活成父母想象的样子,也有可能是最大的阻力。

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想象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你和你的父母对于“你”这个公司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占有一定的股份。他们有权利发言,有权利表达观点,而你也有义务认真倾听、考虑。但记住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我爽但父母不爽的模式并不一定是双赢的,这种情况下必定会产生矛盾,而且谁也不敢说这种矛盾会持续多久,可是面对这种矛盾本身不就是一种双输吗。只是古典老师在这里希望强调的是跳出父母的剧本,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且要停止父母的质疑,最好的方法是行动起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所以让你的父母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经常会有人问别人,问自己,幸福吗?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其实不然,幸福是一种将物质转化为开心、快乐的能力,明白这个,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就是幸福,有人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是幸福,有人觉得朝九晚五九九六的充实是幸福。幸福和物质没关系,和状态也没关系,不过是他们对世界的转换力。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行动会让我们安定下来,即使没有想好怎么做,也得先让自己动起来,在行动中不断迭代,有可能到达不了终点,也能欣赏一些沿途的风景,只是要有目的性的尝试和行动,不要一味的成为漂泊者,要成为航海家,而且航海家就算不知道该怎么走,至少知道方向。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 因为贵,所以好吗——价格与价值这笔账

这个有意思,买一件衣服,到底是因为喜欢衣服的款式、色泽,还是因为它的贵,即使自己不喜欢,因为它的价格,感觉自己也应该喜欢,如果不喜欢,显得自己似乎没有品味。这样一看单纯看价格不看价值的人内心似乎是有点扭曲,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不排除上面的说法有道理,不过有时候也得想一想为什么价格这么贵,难道真的不是因为自己品味不够吗,在无人的时候检讨一下自己,或许能让自己成长起来,毕竟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还是大众或有权势的人说了算,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太大意义。

——你这件衣服不太衬你哦。

——不会吧,这个可是名牌货,两千多块钱呢!


◆ 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面称的

生活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成功系统常有统一的检验标准,最不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会给予最严酷的反馈。可生活不然,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只有立场的差异,没有绝对的优劣。

《蜗居》的编剧六六说:感情是不能够放在秤上面称的。

其实她在说,有很多东西属于幸福系统:梦想、爱情、成就感、贡献……这些东西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 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生命三脚架,我们经常会说职业和家庭要保持平衡,可是似乎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忘记了我们自己,静下来想一想,今天所有做的事,哪些是为了工作,哪些是为了家庭,又有哪些是为了自己,有时候难以平衡职业和家庭的冲突的时候,让自己也成为独立的局中人,或许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也由三个支架组成: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这样的支架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它在记录我们的生命。

完 ~


文章作者: Boole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Boole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