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山下英子著
注:读书笔记仅做记录,可读性较差。
断舍离是什么,咋眼一看都知道是断掉、舍掉、离掉一些东西,但是具体都是些什么东西,这就很难说了,山下英子用“出”的艺术来阐述了这一观点,它不是简单的处理杂物、抛弃废物,是一种在出与进之间循环反复带来的精简生活。理解到这一点,断舍离就不只是对物对价值观,甚至可以算作是生活的新陈代谢解决方案。
本书介绍了很多对于杂物的收纳的方法和实操经验,前半分布主要集中在物上,后半部分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上,虽然是基于物的处理的方式,但是读到一定程度,结合一定思考,不难迁移到更大的价值观上。
作者认为,我们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型社会给我们的物质数量太多了,再有继承上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的价值观,于是在没有对居住空间深刻考量的条件下,导致了大量的有进无出。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所以目的不是一味的扔掉东西,是为了保证空间整洁,把物品经可能缩减为适当的量。
本书前半部分给出了断舍离的一些方法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后半部分更多是一些生活方式和断舍离式的心灵鸡汤,同时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读完前半部分后,后半部分80%的内容都可以预想到,所以我重点读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扫描了一遍。不过读完后发现后半部分还是有过一遍的必要,从断舍离的角度看生活中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
◆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断舍离是什么,眨眼一看都知道断掉、舍掉、离掉一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比较难说了,定位到断的是物欲,舍的是废物,离的是执念,很有穿透性。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说成有效性和必要性关系,有道理,不过说实话好像并没有那么贴切的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大胆剖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扔掉一些东西,因为这东西是我的,我在获得或保留这东西到现在付出了一定成本,这个成本不管是什么类型,成本多大,但至少是存在的。保留可能会贬值、还会占用空间,但是贬值至少还有价值,而扔掉就会全部变成沉没成本,这种直观的比较每个人都会,至于空间,很多人很难把每个物件占用的空间价值量化,如果空间不足,更多原因归结于物件存放结构上。如此下去,物件必定会越来越多,空间会越来越小。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的核心不是物品,是空间,想到这个点并不难,不过从扔掉的物品到节省下来的空间,至少上升了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下,我们会更加容易接受对物品的断舍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间已经可以和物品放在一起衡量价值了。
断舍离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是“扔掉东西”之前——“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这种思维是实践断舍离不可或缺的。
◆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间感,只是把这三类人和时间感联系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难道是因为觉得空间和时间同时存在,所以空间拥挤了,必定是因为时间意识淡薄,如此看来作者一定读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哈哈。
这里的三类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他们都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的人。逃避现实型是没有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大量的工作让他们好像忘记家里应该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应该和工作不太一样,所以既然工作上尽然有序,那么生活上或许就是要乱一点。同理,执着过往型是没有找到过去与现在的平衡,而忧虑未来型是没有找到现在与未来的平衡。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 “舍”与“弃”的不同
这个有点意思,虽然我们常说“舍弃”,但是“舍”和“弃”截然不同,舍是让物品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是出的艺术,弃是置之不理,舍可以换来更有价值的空间,但弃可能还会放在那里,只是被不管不顾而已。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要想做到断舍离,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第一步,要做到认识现状,打开所有的储物柜,让所有东西暴露出来,清楚认识到断舍离的必要性,只有确认了物品的量,才能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第二步,停止自我否定,毕竟我们处于物质和信息极为丰富甚至过剩的社会,加入没有明确的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标,很容易就陷入物质和信息的洪流中,所以要经常告诉自己,造成这种局面并不全是因为你自己。第三步,描绘家的具体构想,当我们觉得家里空间异常狭小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我们需要的空间蓝图是什么样的,不要为了收拾东西而收拾东西。
观念上的断舍离1.认识现状2.停止自我否定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完成思维上转变,接下来就是物质上的断舍离,第一,拿出杂物,俯瞰,而且在处理的时候要从小单位开始,单位越小,收纳时间越少,持续积累,就能实现大单位的断舍离,如此最为高效。第二,给物品加筛子,第一层是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第二层是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判断关联度的东西,第三层是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的东西。第三,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当经过第二步以后,家里的杂物量已经被大量压缩了,空间变得更加宽敞、轻松、呼吸顺畅,此时再收纳才能事半功倍。
杂物上的断舍离1.拿出杂物,俯瞰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那么对于收纳,应该如何做呢,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论,第一,三分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杂物按照大中小分为三类,先大后中最后小。第二,7·5·1法,即把空间总量压缩为7成、5成和1成,具体而言,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第三,1 out 1 in法,既然前面的第二个已经按7·5·1把空间占满了,那么当新物品进来时,就需要1出1进,对空间进行总量限定。第四,one touch法,物品经查杂乱很多时候是因为收纳步骤很繁琐,使用时候需要互很多时间才能物归原位,所以尽量让常用的东西一键式。第五,自立·自由·自在法,自立式让杂物有一定立体感,自由是选择自由,自在是对于无法立起来的杂物,按照适合的方式规矩起来。
收纳指南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