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著

注:读书笔记仅做记录,可读性较差。

本书是讨论贫穷的难得著作,贫穷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也不会因为某一举措而瞬间摆脱贫穷,尽管可能没办法根除贫穷,但是作者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和思考,让我们知道或许做哪些事情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对信息的不了解,他们很难知道做一件事的真正的价值,而有价值的事情通常有时间成本,所以他们为了杜绝眼前的成本,经常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第二,穷人肩负着相对自己能力而言更重的责任,多数有价值的事情均需要在当下或前期有付出,而受益却在将来,这是很多穷人难以承担的。

第三,市场是服务于大众的,而非专对穷人,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劣势,以银行而言,存款利息还赶不上通货膨胀,而贷款利息却高得很多,可是穷人的大部分钱都存在银行。一些技术创新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如小额信贷,可是这种创新方案仅仅有市场还不够,还需要政策保护。

第四,现在贫穷,并不代表以后不会成功,即使是一个国家,虽然贫穷会致使办事困难,但实现一次次小的变革也是肯定的,而且解决一部分贫困后,另外一部分就会简单许多。

第五,穷人因为自身认识的缘故,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通常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有种事情做不了,叫他们自己认为做不了,还有种事情做不了,叫别人不关心自己是否做得了。

贫困已经跟随我们数千年,不会因为数十年的举措就被根除,但是通过自己及社会的协同,至少可以让人们不再为了每天99美分的生活成本而备受折磨。


◆ 前言

如果用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去理解穷人的生活,注定不够靠谱,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需要什么,如何脱贫,不管怎样那都是普通人觉得的需求罢了,真正影响穷人变富的根本原因很有可能隐藏在普通人根本不会关注的认知边缘,这也是穷人和普通人会产生区别的原因所在,没有真正去体验过穷人的生活就没有发言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两位作者算是非常有资格了。

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贫穷的本质》一书最终揭示了穷人的生活及他们相应的选择,对于我们消除全球贫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小额信贷的实用性并非某些人所信奉的那么神奇,为什么穷人最终无法从医疗制度中得到好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年年上学却不学习,为什么穷人不想交医疗保险,以此表明,为什么昔日的奇思妙想今天都遭到扼杀。本书还指出了很多充满希望的方面:为什么象征性的补助不只是有象征性的作用,怎样健全商业保险制度,为什么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少一点即是多一点”,为什么好工作对于发展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指出了希望与知识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即使在任务看上去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敢于坚持,成功并不总像看上去那样遥远。


◆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援助是解决贫穷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援助就像一个公司的融资,这是必要的,特别是天使轮和A轮,如果没有,就不会有后续,但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持久的生命力来源于健康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融资。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做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贫穷也是动态变化的,今天你很富有,不代表永远不会陷入贫穷,相反今天的贫穷不代表一直贫穷。“贫穷陷阱”为是否能从贫穷中走出来提供了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度量。直观理解一下贫穷,如果收不抵支,必然逐渐贫穷,相反就会逐渐积累财富。那么怎么能导致贫穷呢,如果未来的收入相比现在的收入是降低的,或者相对于购买力而言是降低的,存在变得贫穷的趋势,就需要警惕了。

这条S形曲线就是“贫穷陷阱”的来源。从对角线上来看,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对于处于“贫穷陷阱”地带的穷人来说,将来的收入低于今天的收入:曲线低于对角线。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地带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穷,最终在N点陷入贫穷。


◆ 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

现在多数援助乐此不疲的是粮食援助,殊不知真正导致贫穷的可能不是吃不饱,他们需要的不止是卡路里,他们即使可以吃饱了仍然需要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同样给予金钱援助也收效甚微,这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由于每个人对每一层次的要求不同,所以从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的临界点也不同,在普通人眼里,10美元可能只是满足基本的物质层面需求,但穷人心理可能会认为10美元应该满足更高的需求,一旦如此,只要有欲望,简单的金钱援助就永远不能解决贫穷。

相反,对儿童及孕妇的直接营养投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回报。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向孕妇及儿童父母发放强化食品,对儿童进行学前或在校的抗蠕虫预防,向他们提供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膳食,或者鼓励父母为补充营养而消费。


◆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解决贫穷似乎一直都存在治标治本的问题,大多数人能看到的是治标,可是谁又能保证什么是治本,本书作者不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来找到本源吗。即使疟疾是标,管理体制也不一定是本,即使有相关关系也不定就是因果关系,而且指标不治本的方法有时候可能也会导致利好的连锁反应。而且个人感觉贫穷作为一种相对(相对于别人,相对于过去)概念,永远不可能消除,只要能引起利好连锁反应的就不失为好办法。

怀疑者们很快指出,目前尚不清楚那些滋生疟疾的国家贫穷的原因是否在于疟疾,就像萨克斯所认为的那样;或者这些国家无力消除疟疾,也许只是说明它们的管理能力很差。如果是后一个原因,那么除非改善管理体制,否则仅仅靠消除疟疾,或许还不能完全解决贫穷问题。


保证健康是人活着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这都满足不了,上层的需求更无从谈起,不过这里保证了婴儿的存活率和减少儿童的患病率,这在人道主义来说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穷人的威胁,但这个好摘的果子对消除贫穷的效果不太好说,或许导致贫穷不是生育存活率低,而是生育率太高了呢,在贫穷地方每一对父母养育的孩子数量往往比富裕地方父母养育孩子数量高很多,或许正是多而不精而限制了发展呢。

在萨克斯看来,有一种基于健康的“贫穷陷阱”,但我们可以向穷人提供“梯子”,帮他们逃离这些陷阱。如果穷人买不起梯子,那么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会伸出援手。


如果真的是因为免费导致没有人使用,也有一定道理,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等价交换,如果自己没有付出就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够珍惜,即使是相同的产品,花100美元的购买者对这个产品的重视程度一定高于免费领用者,如果给免费送加上一个故事予以背书,比如某个人已经付钱了,如果他们还需要就需要花费100美元,效果可能稍好。不过免费可能对是否能走出贫穷陷阱的影响可能还是有限,这所能造就的影响稍显表层,而且似乎难以引起一些低成本高收益的连锁反应。

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此外,人们可能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当人们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往往会把希望寄托于一些毫无根据的信念,毕竟这是最后的稻草,难以掌控的东西除了交给空无,又还能做什么呢。祈求祷告,求神拜佛均如此,不能说这种不对,它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用约束自己思想行为的规矩,不过真要说对某一场景有什么实际效果,可能就难了。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奖励生活必须品可以拉新,但是并不能持久,而且前面有提到,人们对免费的东西缺乏重视。为了提高完成率,不妨疫苗收费,然后免费赠送生活必须品,而且每接种一次疫苗,返还一定已经收取的费用,当全部接种完,费用也全部返还,这样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疫苗接种遇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这表现在,在没有达尔奖励团队的村庄,77%的儿童都首次接受了疫苗接种:即使没有任何奖励,人们一开始似乎也愿意进入接种流程。问题在于,怎样使他们完成整个流程。这也正是全部接种率未超过38%的原因——奖励机制使人们来接种的次数增多,但不足以使他们完成全部5次接种,而那份免费的不锈钢餐盘似乎也不起作用了。


贫穷会限制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越贫穷的人能看到的将来越短,因为更加长远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变得不可控,先变成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好的。就以现在理财产品而言,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短期理财,长期理财,定投等不都是为了迎合不同风险偏好者吗?选择不同的理财可能和是否贫穷不是直接的强相关,但一定有关系。

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等待明天是合情合理的。遗憾的是,当明天成为今天,相同的逻辑便会重现。


◆ 第四章 全班最优

孩子也知道上学有用,不过可能很多都只局限在完成课程作业、考试,很难意识到所学对社会有什么效用,对比周边,当它们看不到上学比不上学的优势时,上学的意愿就更低了。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状,可能有两点,第一,市场的需求,上学的阶梯没有在市场中反应出来,造成供需不对应,这种混乱会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个,可能需要重新认识一下教育,上学和学习真的是两回事。第二,父母的格局,小孩子开始认识社会,基本上全靠父母的眼睛,父母能看得多大多远,那也就是孩子的认知范围,所以父母、老师多给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间,他们可能会爬的更高。

让孩子上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正是学习的起点。然而,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那么上学对他们来说就毫无用处。有些奇怪的是,学习的问题并未被摆在国际声明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到东西,只是说他们应完成基本的课程。


开心自信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非常合拍,自卑沮丧的时候,好像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并不是世界变了,只是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变了。竞争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好与坏仅仅是人基于自己的认知赋予它的意义。或许我们常听说鸡头凤尾的说法,属好属坏难说,鸡头可以建立自信,但难以突破格局,凤尾可以看得更远,但需经受精神虐待。所以经常向上看看,偶尔向下看看,活起来可能会更舒心吧。

只要阶层不被突显出来,低阶层孩子与高阶层孩子做得一样好,而一旦低阶层孩子得到提醒,意识到他们正在与高阶层孩子竞争(方法很简单,即在比赛之前问他们的全名),他们的表现就会差一些。


◆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相关性本来就不能用来解释因果。生育率低导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孩子成长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导致经济水提高?又或是,经济发展使得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喜欢上创造价值的感觉,没时间生育,同时人们不在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而且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好像也并不是百试不爽。

当今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更穷这个事实并不完全因为生育率高。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生育率高恰恰是由贫穷引起的,或是有第三个原因导致了高生育率及贫穷。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常常伴随着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如20世纪60年代的朝鲜和巴西),即使这一“事实”并不是绝对的。


孩子教育是一个概率统计问题还是一个资源分配问题,如果是概率统计问题,那么生得越多,至少有一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概率就越高,如果是资源分配问题,那么生得越少,孩子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这样说来,富人应该生多,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拼概率,穷人只能生少,因为他们资源有限,只能孤注一掷,不过现实好像正好相反。

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一种所谓的“质与量的取舍”,也就是说,一旦有了更多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质”就会降低,因为父母为每个孩子投入的食物及教育资源就会更少。

因此,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就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别是儿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许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


◆ 第二部分 慈善机构

S形曲线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一个断崖式的变化后,要么越来越富有,要么越来越贫穷,起初的一点点变化可能感知不到,但是认识到分别对0.99和1.01进行高次运算的结果差异,这一点就好理解了。

因此,这一“S”形世界的一场灾难会产生永久性后果。如果今天收入与明天收入的关系呈“S”形,这个家庭便会脱离通往中产阶级之路,转而踏上永久贫穷之路。


现在中国在大范围的城乡改造和城镇迁移,很多农民不愿意农改非,并不是城里不好,是不知道到城里以后生活何以为继,继续在农村种地,虽然富裕不了,但至少饿不死,这是穷人们最后的抗风险能力。

一家人全都迁居城里较为少见。通常情况下,选择迁居的家庭成员大多为印度或墨西哥的男人或十几岁男孩,还有中国、菲律宾及泰国的女孩,其他人则留在家里。这可以确保一个家庭的财富并未全都押在去城里工作的人身上,还可以保持这个家庭在村里的人际关系。我们将看到,这种人际关系常常是非常有用的。


为什么有时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宁愿用实物商品,也不愿意用等价的现金。虽然交易的时候它们二者的价值相同,但双方的出发点却明显不同,商品是情义,是礼尚往来,是乐于助人,这种难以直接用金钱度量,反而显得更加宝贵。相反,如果直接用金钱,那更多的意味着赠予和交换。想象一下当朋友结婚的时候,你是愿意准备一份礼物,还是直接包个红包,不同的选择可能决定了这个朋友在你心中的地位。

这或许还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伊布·艾姆塔特的女儿给了母亲一台电视机,却没有帮她支付医疗费。她不想为父母的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


这里提到的两种可能应该都有,简单总结而言,不只是穷人,很多人其实都对保险的具体好处不太了解,所以与巨大灾难联系思考的可能性有限,更别说宏观上的政府调控了。比如随便找一个生活水平还不错的人,你问他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买过的什么保险,如何保,能答上来的比例可能并不高。但是为什么穷人更不喜欢买保险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一个自己不确定的东西预付钱,这对富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穷人来说,那部分钱他们可以挪为他用,可以马上看到价值,毕竟在贫穷的时候,金钱会限制人们想更长远的未来,眼前的最真切。

另一种可能性是,穷人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的确,保险与穷人接触过的大多数交易并不一样。保险是你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为将来生活购买的一种保障,但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用到。


◆ 第七章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这里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穷人钱少,生意也小,单次借的钱也少,机构收集借款人信息产生费用与所借款的相对成本高,所以利息高,利息高导致违约可能性也高,导致利息更高。富人一次就会借很多钱,相对而言,收集他们信息的成本就比利息少很多了,自然利息就更低,而利息导致违约可能性也低,最终信誉良好,利息更低。

贷款给穷人的主要限制在于,收集关于他们的信息会产生费用。因此,穷人大多会向熟悉他们的人借钱,比如邻居、老板、生意伙伴或当地的放债人,这恰恰就是当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小额贷款在解决贫穷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效,原因可能有:

1.贫穷的人做的都是小本生意,小额贷款足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2.小额贷款不是借款,有更加标准化的流程,利息也没那么高,容易被穷人接受。

3.愿意小额贷款的人一般是想要改变现状的人,你们有比较强的动力创造价值。

4.小额信贷给穷人钩画了一个垫脚尖可以触碰的未来,打破一些固有的局限。

5.信贷不同于一般借款,有信用背书,潜在违约成本更高,一定程度降低了放贷机构成本。

6.小额信贷加速了资金流动,对局部区域的经济有带动作用。

不过好像也有不少缺点,最明显的是小额,多少算小,每个人的信用不同,如何建立有效的征信,什么样的征信对应多少钱,这些都是大难题。在这点上,中国的小额信贷建设应该算很强了,到处让你贷款的广告也说明这点。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对这些结果感到很高兴:小额信贷的主要目标似乎已经实现了。对此,我们需要展开更多研究,以证明其合理性。而且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趋势未来的发展态势。但至今为止,一切都发展顺利。在我们看来,小额信贷已经赢得了自身的一席之地,成为抗击贫穷的关键手段之一。


◆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

因为要满足的需求不一样,前文也有提及一个案例,为什么贫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家里却还需要一台电视机。每天贷款还利息是为了生计的正常打拼,而每天喝杯茶是给自己生活的安慰。这两者都没有问题,所以又何必强迫贫困的人二选一,他们没有钱,所以希望更加努力打拼,喝便宜一点的茶,尽可能让自己的当下活的快乐一些。

关键在于,这些小贩似乎就坐在随处可见的摇钱树旁边,她们为什么不再用力摇一摇呢?


把贫困归咎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在少数,解决贫穷的很多办法都是希望通过外力的因素去教育穷人如何致富,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过,大部分穷人他们本身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美好,他们没钱的时候不也希望借款来让自己有开始自己事业的筹码吗?这里提到的肥料问题,穷人知道肥料可以增加产量,可是到该用肥料的时候没有钱买了,刚收成的时候有点钱,而且看到因为肥料而得的好收成也愿意买肥料,可是此时店铺里面却没有肥料。而此时不买,往后总有很多急需用肥料钱的时候。所以解决贫穷,一方面的确是要提升穷人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致富便利。把解决贫困的各种手段想象成一个产品,如果用户使用产品的壁垒特别高,难以触发动机,而且用户从中无法获取到多变的报酬,用户怎么能有行动和持续的投入呢。

对于欧迪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做兼职自行车出租司机时,可以常常到城里看看化肥是否有货,而且可以在任何一家有货的店里买到化肥。而对于住得离城里较远的人来说,他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一小小的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储蓄及生产效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个小障碍。


不只是穷人,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按照百分比而言,富人和穷人在这方面的目标差异估计没有那么大。比如对一个资产只有1000元穷人,让他经过一年的时间,赚回2000元;同样比如一个资产1000万相对富裕的人,让他经过一年,赚回2000万。只是再更多人看来,2000元没有那么多,比较容易达成,2000万有点多,有点难达到。其实同样赚回100%,并没有谁更厉害,而且拥有1000万的人选择更多。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就是好目标,比较需要放在同一个维度上,否则真成降维打击了。

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如何看待穷人是天生的企业家这一论点?这怎么说呢,穷人因为一无所有,生存激发他们做了很多从0到1的突破,从无到有创造价值。企业家也需要从企业的创立到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个角度看存在相似之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穷人和真正的企业家还是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利用资源的方式,穷人利用资源是线性的,比如烘干湿沙粒打包买个需要擦盘子的人,这的确是商业思维,不过这种商业思维只够糊口,大企业家利用资源的方式是网状的,跳出固有的沙子,把人力囊括进去可能就会创办一个企业。商业思维遍地都是,而真正的商业模式却并不频繁,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就恃才傲物,保持谦逊。

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格莱珉银行,他常常将穷人称为“天生的企业家”。还有,已故的商业巨头普拉哈拉德也曾劝告商人们,应更加关注其所谓的“金字塔底”。这表明,在大企业和高等财政部门的参与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穷人有助于扶贫政策的实施。


穷人小额信贷创业的艰难可能在于他们进入的市场已经是白热化竞争状态,或者逐渐会演变到白热化状态,因为在这种资源相对平等,信息比较对称的环境下,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难以形成竞争壁垒,而这种情况下,企业主根本没有议价能力,赚钱也就很难了。

穷人经营的生意只能产生较低的利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小额信贷似乎很难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如果穷人经营的生意都不赚钱,那么给他们提供一笔做生意的贷款根本不能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


◆ 第十章 政策,政治

与其说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还不如说政府是协助市场正常运转的调节器。政府应该是市场的一部分,只有以某种角色参与到市场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市场是复杂变量组成的庞大系统,因为足够复杂,所以在大数定律的条件下,它会动态稳定,但也会在某些领域出现概率性的脱轨,而政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脱轨问题。所以优秀的政府工作者一定是市场动态的平衡敏感者,反之不成立。

在很大程度上,政府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当自由市场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发挥作用时,政府干预才有必要出现。

完 ~


文章作者: Boole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Boole !
评论
 上一篇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本书中提出了四种让用户上瘾的产品逻辑,分别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和投入。
2021-01-02
下一篇 
《简单统计学:如何轻松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简单统计学:如何轻松识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读这本书会有稍微的不适感,一方面是作者列举了太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例子,同时作者那种直言不讳的风格也非常尖锐。
2021-01-02
  目录